TCP/IP和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及各层功能: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ISO)于1984年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开放式体系结构,它规定将网络分为七层,从下往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邻节点之间原始比特流的传输,涉及接口和传输媒体的机械、电气等特征;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固定格式的帧,在数据帧内封装发送和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地址(在以太网中为MAC地址),并且为了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误码,在帧尾部加上校验信息,发现数据错误,可以重传数据帧。
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在网络层使用逻辑地址来标示一个点,在网络层将上层数据封装成数据包,在包的头部封装源和目的端的逻辑地址。网络层根据数据包头部的逻辑地址选择最佳的路径,将数据送达目的端。
传输层: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用户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送达目的端的主机,而这个数据需要什么用户进程去处理,就需要传输层帮忙了。
会话层: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关系。会话层允许进行类似传输层的普通数据的传送,在某些场合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增强型服务。允许用户利用一次会话在远端的分时系统上登录,或者在两台机器间传递文件。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终止会话连接,提供会话管理服务等。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另外,表示层还涉及数据压缩和解压、数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
应用层:应用层包含人们普遍需要的大量协议。显然,对于需要通信的不同应用来说,应用层的协议都是必需的。应用层给应用程序提供了接口,使应用程序接入到网络。
TCP/IP参考模型及各层功能:
TCP/IP是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联协议。早起的TCP/IP模型是一个四层结构,从下往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借鉴OSI的七层参考模型,将网络接口层划分为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形成一个新的五层结构。
TCP/IP是一系列协议的集合,所以严格的称呼应该是TCP/IP协议族。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说明:TCP/IP协议族的前四层与OSI参考模型的前四层相对应,其功能也非常类似,而应用层则与OSI参考模型的最高三层相对应。
TCP/IP五层模型常见协议:
说明: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TCP/IP并没有定义任何特定的协议。它支持所有标准的和专用的协议,网络可以是局域网(例如广泛使用的以太网)、城域网或广域网。所以,TCP/IP实际上只有三个层次。
网络层:在网络层,TCP/IP定义了网际协议(IP),而IP又由四个支撑协议组成:ARP(地址解析协议)、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和IGMP(网际组管理协议)。
传输层:传统上,TCP/IP有两个传输层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TCP协议传输更加稳定可靠,UDP协议传输效率更高。
应用层:在应用层,TCP/IP定义了许多协议,例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温研习社